查看原文
其他

闽都大家|“梅峰山人”郑大干:时风酒肉无交往,家学丹青有发扬

2017-05-27 邱陵 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郑大干

郑大干,1953年出生,号梅峰山人,福州人,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乃珖艺术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研究员,福州市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福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福州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的实力派画家。



▲《金玉满堂》


如果不是在福州市政协组织的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笔会上亲历,记者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位装束朴素、谈吐率真的汉子与大名鼎鼎的当代实力派画家郑大干联系在一起。


画案上,那张经两岸多人合作,略显杂乱无序的花鸟画,最后经他或涂或染,顷刻间协调统一,愈发绚丽夺目,灿烂辉煌,小露一手已显深厚功力,堪称大手笔。记者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对久仰大名的郑大干进行采访。


郑大干是当代闽籍画坛巨擘郑乃珖先生的儿子,虽书香门第出身,却过早失学,当过插队知青、山区民办教师、高校教员、画院专职画师。


受家庭熏陶,郑大干勤于绘事,笔耕不辍,成名后虽在若干社会团体任职,却十分烦厌没有意义的社交应酬,自幼酷爱读书,走遍五洲四海,跋涉名山大川,汲取创作灵感。他虽通晓美学艺理,但对以关系亲疏酬金多寡论学术地位的“理论家”嗤之以鼻。郑大干极少接受媒体的专访,理由是“怕麻烦”,他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或作画,或研究,或教学,继承家学,弘扬传统文化。


当代国学大师启功对郑大干甚为嘉许,曾欣然为他的画集、画展、画室题署,称其作品“清新隽永”;书法大家潘主兰撰联“时风酒肉无交往,家学丹青有发扬”,对郑大干的为人、为艺作了言简意赅的概述。老一辈艺术大师的肯定,化作郑大干全力前进的不竭动力,时刻牵引着他去征服一座座艺术高峰。




▲《红艳艳》


在福州市中心的于山脚下,坐落着一幢白墙绿瓦、极具左海民居风格的建筑,这就是福州画院。日前,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专访郑大干,在其画室“撷春小筑”内,听他讲述精彩跌宕的艺术人生。


“取名‘大干’,有何寓意?”记者首先好奇地抛出这个问题。郑大干说,“郑氏源至中原荥阳,五代时先祖随王审知南下开闽,族人刻苦耐劳、坚毅不拔,始终以诗书传家,故而才人辈出。”《带草堂》以诗:“孟庭德建铭永世乃大,书家声远祖荫泽绵长”为辈分顺序,父辈为“乃”、自己为“大”、儿女为“书”辈。至于“干”,则是由繁体字“幹”简化而来,音同意歧,“幹”的原意是事物的主体,重要的部分,比如树干、干部,是个名词,并非动词。


“大幹”,其实就是大栋梁的意思。父亲起名的时候,寄托着长辈对他的殷切期望。



▲郑大干与父亲郑乃珖


说起来,郑大干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曾祖父郑菊三,和近代文化大家林纾过从甚密,且同科举“孝廉”,因痛恨晚清官场腐败,终身不仕以乡塾教育、行医谋生。其书法遒劲有致,笔下梅兰竹菊典雅飘逸,虽无挂单作品流传四方,却桃李满园,名重桑梓。父亲郑乃珖,在父母早逝、家道中落的窘境下发奋图强,终成一代大师。


郑大干在家中四兄弟中排行老三,虽然成长在翰墨世家,但父母也不强求他学画。“在生计和艺术追求双重动力下,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古都西安任教,母亲独自一人在家抚养四个儿子,家庭甚为艰辛。”郑大干回忆,自己对于绘画的爱好,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可能来自父亲每年返乡探亲的少许日子里。每当同道来访,长辈们品茗论艺、挥毫切磋时,郑大干经常服侍在旁,端茶倒水,听进去的尽管不甚理解,看的确是如痴如醉。还有,展挂于墙壁上的历代名家先贤真迹,耀人眼目,也滋润着郑大干的心田。


▲《雨后》


郑大干从小就养成善思、独立的品性。不到10岁,他竟能如鱼得水,横渡闽江。13岁,身上没有任何证件,在包里带点盘缠,就敢独自去闯荡见世面,泛舟西湖、徜徉上海、朝圣北京,胸襟得以开阔。


动荡的年代,他在闽北深山野岭插队,随身携带着速写本。先前,他为谋生多一技艺,好为社会服务,曾跟着中学美术教师梁桂元学素描、擦粉画,奠定了绘画基础。


生活是艰苦的。在山区务农,他脚下常被蚂蟥咬得伤痕累累。有一天,他从邻村赶回,突然感到左脚踝钻心地疼,蹲下一看,一条30公分长的青竹蛇朝他吐着信子,吓得他拔腿就跑,哪知没跑几步,毒素上攻至腋下,忙脱下衣服绑扎处理。恰好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经验丰富的老农,果断伸出援手,拿刀片用火烤过,在伤口处划开十字,挤出毒血,还冒着磅礴大雨,挑灯上山去采来草药敷上,过了半个月总算捡回一条命。后来,郑大干特地从福州专门提了酒和目鱼干回报老农,感谢救命之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亦显有情有义。



▲《花美征富贵,古器征永年》


1977年,恢复高考,郑大干终于离开山区,考进厦门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他是勤奋的,除了课堂专业课程,还走遍鹭岛山山水水,写生创作。成绩优异的他毕业留校任教,爱生如子,诲人不倦,教学之余勤于创作,精品屡次参展并获奖,后调至福州画院从事专业画师,更如游鱼入水,鹰击长空。


许多人惊其生活简朴,甚至不修边幅,为人低调,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父亲一生除了酷爱绘画,别无他求,他不图享受,不事经营。”郑大干说了一个细节或许可以说明:郑乃珖虽名冠天下,常接触党政要员、各界名流,但对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常接待不同年龄层次的求教者,对他们不成熟的习作倾心指点修改,甚而废寝忘食,此心力若为己用,当创更多价值。郑老自奉甚薄,却在1989年捐款百万港币于社会福利事业,此事轰动闽港,一时传为佳话。


▲《吟春晓曲》


郑大干的女儿郑书丹说,多年坎坷的经历,父亲看透世态炎凉,不媚权贵,十分厌倦拉帮结派、尔虞我诈的恶习。他虽然熟读美学艺理,却“对那些占据要津,疏绘事、善炒作、动辄天价的‘大师’,以关系亲疏酬金多寡论学术地位的‘理论家’嗤之以鼻。”


但是,对于自己笔下的作品,郑大干永远充满激情。无论是陈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的煌煌巨制,还是咫尺小品、应酬之作,郑大干都仔细揣摩,反复推敲,绝不随手敷衍。在他看来,创作出来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精品佳作,必须认真对待。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启功与郑大干


与那些“一招鲜,吃遍天”不同的是,郑大干全面多能,涉猎山水、花卉、蔬果、翎毛、走兽、器皿,能工笔重彩、善写意泼墨、兼工带写。


郑大干认为,工笔画是笔工而意写,勾线赋彩不是死描硬涂,写意画是笔写而意工,意存工谨、笔不妄下罢了,二者各有千秋,不分轩轾。


同时,郑大干长期潜心研究其父亲及前人的艺术风格,博采众家之长,既“师传统”也“师造化”,练就了属于自己的技法功力,比如对绘画用笔的认识:“我自幼描红涂雅,试以真、草、隶、篆、行等书法用笔融勾勒提按转折中,力求雄而不野,谨而不拘,犷而不弱,巧而不滑,拙而不刻,灵动中具沉稳,严密中有轻松,锋藏处见笔迹,锋露但无火气。


▲《香远益清》


有人夸赞说,故其笔下竹枝的线条是挺拔的,蕙兰的线条是潇洒的,木棉的线条是浑厚的,藤萝的线条是柔韧的……在他的作品中,都在试图追求某种巅峰极致的境界,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当今出版多自费已经成为惯例,郑大干的作品却不在此列。连续几年,广东、浙江、福建出版社为其出版挂历、台历、邮集,数百种大型画集,专业期刊或登载其作品、或作专题推介。


仅举一例:美术界权威品牌《荣宝斋国画技法丛书》有郑大干专集,其他专集作者是孙奇峰、肖朗、蔡鹤洲、柳子谷、吴山明、霍春阳。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评价郑大干:“人们能够在他的画面中感受到一种热烈的情感气息。即使是画传统的题材,也明显地看到是又经过了画家眼睛的重新认识、印证过。他的画绝无平淡冷漠的意味。而力求超越技法规范的制约,寻求生命蓬勃的力量。”



▲《孔雀》

代表作品

郑大干的作品形神兼备、韵味隽永,曾数十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所主办的展览并屡获大奖。他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菲律宾及港、台、粤、苏、鲁、皖、豫、甘等地举办个展,享誉四方。


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丛书·郑大干作品选》《当代中国画名家·郑大干画集》《中国画大家·郑大干画集》《郑大干花鸟画集》《郑大干画辑》《白描花卉图谱·百花集》《荣宝斋国画技法丛书·工笔花卉画范》,另有大量论文、绘作发表于海内外数百种大型画集、学术期刊中。


作品陈列于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场所,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及海内外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所珍藏。



▲《浓艳凝香》


各方评说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美术》杂志副主编、编审):郑大干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令我至今难忘。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方面,下过相当的苦功,在扎实的基础上驾驭着一支彩笔,驰骋在想象与现实中,构筑着自己的殿堂。同时,他在传统的继承和新境界的追求方面,又在力求突破。他并不满足于对前辈的技法与风格的学习,而是极力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在自然中观察、撷取与融会。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博导):郑大干可谓是实力派画家。他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家学渊缘,重生活感受,力图将用笔、用墨、用色统一起来,将工、写统一起来,并且走的是工笔重彩的路子;二是用书法用笔调和色墨的关系,走具有时代审美感的意境的路子。造型、布局、笔墨、色彩只是绘画的手段,工笔、写意、泼墨、青绿只是绘画的形式,要在水墨与色彩中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在色彩的冷暖中寻找墨色的变化,丰富色彩的层次,加强色彩对比,这需要一个魄力和大胆吸收并举的过程,郑大干在这方面的着力也卓有成效;三是心态平和,直指本怀、直奔目标的事业取向是实力派画家的基质。郑大干在当下浮躁的画坛上,仍能沉得下来,探索出新,每有心得,令人感叹敬佩。


檀东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大干兄自幼在家跟随父亲耳濡目染,眼界自高;进而涉猎中西方艺术创作出的作品不落窠臼、融合旁通。宋郭若虚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他道出了作画用笔的重要,白描作品更是。勾勒线条当粗当细、要方要圆、宜长宜短、需曲需直、该连该断,都得心中有数,才能得心应手、如锥画沙、婉转自如。大干兄用笔可以说已做到这些了,他善于从微妙的变化中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意趣;或挺拔或柔韧,或潇洒或拙朴,有时轻描淡勾,有时却金石般雕凿,线条的断续处理得恰如其分,落笔起笔,笔断意连。


杨挺(福建省政协委员、省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郑大干出身于翰墨世家,自幼得家庭熏陶,加以他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多年来遨游大江南北、峻岭高坡,广撷博取山光水色,处处采风写生,既从大自然中陶冶灵性,又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视野开阔,胸襟博大,必然使大干灵感泉涌,思如风发,他挥毫泼墨,工笔写意俱佳,笔下万物生机生机勃发,透视出大自然强健的生命力。


大干善于以充满感情的色彩和体物人微的眼光去捕捉自然界那些撩人情思和发人浮想的机趣,抒发自己对乡间生活深挚不渝眷念之心,使作品饱含着抒情诗般的隽永意味。他在画中借景抒情,达到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境地。


往期阅读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编辑:林少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